1. <th id="hu4hs"></th>
    <button id="hu4hs"><acronym id="hu4hs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<th id="hu4hs"></th>

    <dd id="hu4hs"><noscript id="hu4hs"></noscript></dd>

    黃也:山宗水源,我們的同源記憶

    發布時間:2024-11-05 10:13:05 | 來源:道中華 | 作者: | 責任編輯:

    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,坐落著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寶地——青海。這里,純凈的“三江之源”,數千年流淌在廣袤的中華大地,滋養著中華農業文明;巍峨的昆侖山脈,帶著它的古老神話,講述著中華民族的童年,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記憶。

    ▲7月18日,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2024年第三期體驗項目在蒙藏學校舊址開幕。圖為來自青海的民族舞蹈表演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。北京日報武亦彬攝

    “青?!币辉~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《魏書·吐谷渾傳》,指的是吐谷渾伏俟城附近的一處地方。在《敦煌吐蕃古藏文文書》中,記載了“措溫波”這一藏語名稱,意為“青色的湖”??梢姛o論是漢語還是藏語的命名,都是依據青海湖碧波萬頃的地貌特征而來。

    ▲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的西王母雕像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
    在文明之初,氏族部落常常依據自然環境中的物種建立圖騰崇拜。黃帝,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,其軒轅氏族相傳以“天黿(yuán)”為圖騰。有學者推測,“天黿”可能與青海大湖區有關,而古代神話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位于昆侖山,也與青海的高原湖泊特征相符合。

    青海的歷史和文化遺跡,如青海湖和昆侖山,為我們提供了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。這些山水景觀與神話傳說的結合,從側面反映了青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。接下來,我們便從青海的山水兩路,探求中華民族的根脈。

    01  

    三江源——農業文明之源

    世界各地文明起源時間不一,最長者不過數千年。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大約一萬年前第四紀冰期結束,地球上迎來了大河時代。人類依河而居,生產方式逐漸從采獵轉向農業,文明就此發生。

    大河常被譽為文明的搖籃,尼羅河流域、兩河流域、恒河流域以及長江黃河流域都先后進入農業社會,孕育了世界四大古文明。因此,中國人將長江和黃河尊稱為“母親河”,這一稱謂恰如其分。

    ▲黃河上游青海省龍羊峽水庫大壩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
    中國人講求飲水思源,王朝要傳承法統,宗族要編纂族譜,江河更要尋找源頭。歷史上,人們不斷嘗試追溯長江、黃河的源頭,但由于種種限制,這些嘗試往往東差西誤,不得真義。

    黃河源最早的記載來自于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導河積石,至于龍門?!睋穼W家研究,所謂“積石”,很可能就是指位于青海和甘肅交界處的積石山。這大概已經是當時人們地理探索的極限,但與黃河真正的源頭仍相距甚遠。

    《山海經》中認為“河出昆侖”,這種說法在張騫鑿通西域后成為主流。張騫西行帶回了大量西域文化,但也帶回了一些不準確的地理信息。當時的西域人普遍認為塔里木河在沙漠中潛流到了地下,然后流向東方,直至積石山下才重新涌出地面,匯積成黃河。漢武帝認為這種說法與古書契合,遂將“河出昆侖”定為正源。

    隨著中原與青藏高原地區交流的加深,人們逐漸認知到黃河的上源是星宿海,隋朝時期還在此設立了河源郡。到了元朝,元世祖忽必烈為了開發黃河的航運,將青藏高原的貨物通過水運送至京城,遂組織了一支河源考察隊。這支考察隊歷時四個月,把黃河源頭上溯至星宿海西南百余里。

    ▲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繪制的《黃河源圖》,是目前所知最早一幅實測的黃河源圖,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。右上角河源星宿海中繪有水波紋,并繪出大量圓圈形狀的水泡,表示水從地下涌出。(圖片來源: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微信公眾號)

    ▲三江源國家公園風光(圖片來源:新華社)

    在1952年和1978年,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兩次開展勘查活動,最終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,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從而解答了“黃河之水天上來”的千古疑問。

    相較之下,古代對長江源頭的認知則相當統一。無論是《禹貢》《山海經》,還是《淮南子》《水經注》,普遍認為長江出于岷山。盡管今天的我們知道發源于岷山的岷江只是長江的一個支流,但直至明清,“江出岷山”仍是學界公論。

    其實早在兩漢時期,人們就已知曉長江上游還有一條大河?!稘h書》里稱之為繩水,即金沙江。不過由于當時西南地區交通閉塞,未能進一步探索上游地區。到了元明時期,很多人已經發現金沙江遠比岷江源遠流長,但受限于古圣先賢的定論,人們仍堅持“岷山導江”之說。

    康熙帝對此頗為無奈,最后采取了折中的方法,將長江定為兩源:文化上的“正源”為岷江,而地理上的“真源”則是金沙江。

    ▲沱沱河風光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張龍攝

    到了民國時期,隨著科學精神的普及,長江源起金沙江的觀點逐漸被廣泛接受。20世紀70年代末,我國科考隊進一步明確了長江的正源為沱沱河。

    生命起源于水,文明起源于江河,所以說華夏文明以青海三江源為起點開枝散葉,并不為過。作為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,三江源及其下游流經18個省份,世世代代滋養著中華兒女。

    02  

    大洪水與夏——國家形態之源

    中國王朝自夏始,但因夏代無文字記錄,且商代甲骨文中也未出現“夏”字,因此夏朝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,是一個半歷史半傳說的時代。

    1959年夏,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豫西進行“夏墟”調查時,發現了二里頭遺址,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。經過60年的持續發掘,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,學術界基本上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。但夏王朝早期乃至之前夏部落到底居于何處,學界尚無定論。

    夏朝的起源與大禹緊密相關。相傳三皇五帝時期,黃河洪水頻發。帝堯命鯀治理洪水,但九年未果,最終被治罪處死。之后,鯀的兒子禹被任命繼續去治水,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。

    ▲青海民和禹王峽景區內的禹王祭祀臺(圖片來源: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)

    在很長時間里,史學界對古代是否真的發生過大洪水持有爭議。2016年,《科學》雜志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,提供了黃河流域古代超級大洪水的科學依據,這一洪水極有可能就是大禹治水傳說中的那場災難性大洪水。

    研究團隊認為,在青海積石峽西段大拐彎處,曾經發生過由強烈地震引發的大型滑坡,形成了堵塞黃河達6—9個月的堰塞湖,并最終因湖水滿溢而潰決,決口深度達110—135米,短時間釋放蓄水量形成巨大的洪水。據測算,這是自全新世以來(約11700年前至今)地球上最大的洪水事件。

    在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的發掘中,研究人員發現了很多洪水遇難者的遺骸。通過對這些骨骼進行碳-14年代測定,確定洪水發生時間與大禹時代相符。

    ▲位于青海循化境內的積石峽(圖片來源:循化文旅微信公眾號)

    ▲喇家遺址位置,現已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(圖片來源:道中華)

    一些學者認為,甲骨文中雖未出現“夏”字,但頻繁提及“羌”,推測夏人可能與羌人有關聯?!妒酚洝酚涊d“禹出于西羌”,而西羌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甘青地區?!妒酚洝愤€提到大禹“導河積石,至于龍門”,更與今天積石山大峽谷的遠古大洪水的考古發現相吻合。因此,可以合理推測夏朝早期的興起與青海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。

    大洪水與治水的故事,是中華先民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節點。我們可以想見,大禹率領成千上萬的民眾投入治水,這必然會改變原有氏族部落分散居住的局面。隨著后勤保障、隊伍管理、獎懲機制的建立,人們開始超越氏族血緣關系,形成社會群團,新石器時代也由此逐步過渡到早期國家形態。

    03  

    昆侖山——中華民族精神之源

    昆侖山在中華文化中有著“萬山之祖”的地位,被尊為萬山之宗、龍山、祖龍。這座雄偉的山脈全長2500余公里,平均海拔在5500—6000米。它西起帕米爾高原,橫跨新疆、西藏邊界,然后向東延伸,覆蓋青海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區。

    傳說中的黃帝,作為昆侖神話的核心人物,據說曾在昆侖定都,而“赫赫我祖,來自昆侖”等觀念也隨著黃帝一族的東遷而流布華夏大地。在青海湟源,反映3500年前羌戎部落文化的卡約文化遺址,就出土了“黃帝四面銅人像”和被認為是西王母權杖的“犬戲牛鳩杖首”。

    ▲青海省湟源縣卡約文化遺址出土的“犬戲牛鳩杖首”。(首都博物館供圖)

    古代中國人對山川有著深厚的崇拜之情,傳說中早于《周易》的《連山易》,首卦是艮卦,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乾卦。艮代表山,來源于早期人類對山川物象的圖騰崇拜。

    ▲萬山之祖一昆侖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
    山川崇拜古已有之,但為何昆侖山的地位在中國人心中如此特別?

    中華文化中的昆侖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,位于“天地之中”,是“帝之下都”“百神所在”。從屈原的“登昆侖兮四望,心飛揚兮浩蕩”感懷,到陶淵明的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”的決心,再到李白的“黃河西來決昆侖,咆哮萬里觸龍門”豪情,以及譚嗣同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的悲壯,昆侖山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,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淵源,深深植根于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。

    04  

    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

    無論是長江黃河,還是昆侖神山,都是無數中華兒女心中的神圣標志。它們不僅是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民族、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,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、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的重要紐帶。

    青海體驗項目的展覽,不僅是對青海的一次深入了解,更是一次探索中華民族根脈,尋找祖先足跡、尋找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旅程。在昆侖神話中,西王母最早的形象是“虎齒”“虎顏”,這源于古羌人對虎的圖騰崇拜。大禹治水的故事不僅流傳于漢族,在北川羌族群眾中的“花燈戲”也有體現。此外,彝、普米、納西、景頗、哈尼等眾多民族均有自己的昆侖文化,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昆侖記憶。

    ▲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青海大地常開長盛(圖片來源: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)

    盡管河流萬里,山遙路遠,但中華兒女從未遠離這一發源地。長江與黃河如同母親的雙臂,將中華兒女緊緊擁抱,共同尋求“天下大同”的理想。

    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,青海不僅是一個地理的起點,更是精神的源頭。探索青海的點點滴滴,不僅是喚醒各民族同源記憶的過程,也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添磚加瓦。

    (來源:道中華)

   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。 保留所有權利。 京ICP備06045333號-1

   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

   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

    1. <th id="hu4hs"></th>
      <button id="hu4hs"><acronym id="hu4hs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  <th id="hu4hs"></th>

      <dd id="hu4hs"><noscript id="hu4hs"></noscript></dd>